預 習 須 知
一、資料鏈接
“勃朗峰”在法語中的意思是“銀白色山峰”,它是歐洲阿爾卑斯山的主峰,山勢陡峻,為歐洲名勝之一。
二、作者簡介
馬克·吐溫(1835—1910),美國作家。他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,其一生寫了大量作品,體裁涉及小說、劇本、散文、詩歌等各方面,代表作品有小說《湯姆·索亞歷險記》《哈克貝利·費恩歷險記》《百萬英鎊》等。
知 識 重 點
一、字音詞義
翌yì日:次日。
絡luò繹yì不絕:形容行人車馬來來往往,接連不斷。
轔lín轔:形容車行走時的聲音。
巉chán峻jùn:險峻陡峭。
拾shè級:逐步登階。拾,輕步而上。
俯瞰kàn:指俯視,從高處往下看。
皚ái皚白雪:意思指潔白的積雪銀光耀眼。
輕歌曼màn舞:音樂輕快,舞姿優美。
霓ní裳cháng羽衣:指仙人的衣服。
瞬息萬變:在極短的時間內發生了千變萬化。形容變化很快、很多。
紛至沓tà來:形容紛紛到來;連續不斷地到來。
名副其實:名稱或名聲與實際相符合。
二、主題概述
本文描寫了作者在登勃朗峰時所見的奇絕景色,記敘了下山投宿途中的奇人奇事,表達了作者對勃朗峰的喜愛及贊美之情,其中也體現出作者樂觀、積極、率真的生活態度。
三、文章結構
第一部分(第1段):記錄“我們”前往勃朗峰途中的情況。
第二部分(第2—6段):寫登山的見聞和感悟。
第三部分(第7—11段):寫乘車的經歷與感受。
四、思考探究
1.作者登山時是徒步進行,為什么認為乘車騎騾的游客“可憐可憫”呢?
因為路都是山坡,陡峭難行;天氣又灼熱難當,焦炙于火辣辣的艷陽下,乘車騎騾反而極不方便,所以顯得“可憐可憫”。作者一行人徒步上山,既可在樹林中避暑納涼,又可稍作休息。
2.作者怎樣描繪勃朗峰的?
①遠望勃朗峰:巨大的白雪穹頂,聳入藍天,獨踞蒼穹;
②登勃朗峰時:周圍的峰奇形怪狀,側面襯托了勃朗峰的雄偉。
③逗留高地:仰面遙望附近的獨特美景,滿目絢麗色彩,變幻無窮,如同肥皂泡。
3.作者由勃朗峰奇幻的景象聯想到什么,抒發了怎樣的感慨?
作者由勃朗峰美麗景色,尤其是變幻無窮的云彩聯想到肥皂泡。
肥皂泡的色彩變幻無窮,但轉瞬即逝,這和作者在勃朗峰上見到的奇美景象相似。作者這種特別聯想,一方面表達了對大自然創造如勃朗峰神奇美麗一般景觀的贊嘆;一方面也感慨如此的美景轉瞬即逝,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,人們應好好珍惜吉時美景,人們也應積極投身大自然,享受大自然的饋贈。
4.下山時,作者記錄了遇到“車夫之王”一事,怎樣理解這一安排,這一內容和題目“登勃朗峰”有聯系嗎?
作者下山時雇車去旅館,遇到了一位車技嫻熟、幽默風趣的車夫之王,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。這一內容和前文登勃朗峰緊密相連,展現了旅行的另一面。寫美景,令人陶醉留戀;寫人,風趣幽默,讓人倍感輕松愉快。這樣的旅游行程才是一次完美的身心之旅。
5.細讀課文,體會課文的語言特點,并找出幾處試做分析。
①有些頂端尖峭,并微微傾向一旁,宛如美女的纖指;有一怪峰,形如塔糖。
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,將山峰或比作“美女的纖指”,或比作“塔糖”,形象地寫出了山峰的形狀,突出了勃朗峰周圍山峰奇形怪狀、千姿百態的特點。
②我們曾仰面遙望附近的一座峰巔,但見色彩斑斕,彩霞滿天,白云繚繞,輕歌曼舞,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細,宛如游絲蛛網一般。
描寫峰巔的奇幻色彩和白云姿態,從側面反映了勃朗峰景色的美麗壯觀,如夢似幻。
③自然界中最美麗最精致的造物,莫過于肥皂泡泡了:剛才空中的華麗色彩,天衣云錦,恰如那在陽光下破裂并蔓延開去的肥皂泡。
把眼前勃朗峰的美景——這個大自然精美的杰作比作色彩華麗、奇幻無比的肥皂泡泡,聯想豐富、獨特,也贊美了勃朗峰的景觀真是如夢似幻,可望不可久留。
④他說的是法語,還不時地打嗝,像是在加標點符號。
生動描寫出車夫之王說話的特點。語言幽默風趣,氣氛輕松愉快。
6.歸納本文寫作特點。
①全文以作者的行蹤和觀察點的移動為線索,描述了作者游勃朗峰的所見和所遇之事。
②作者筆法多變。寫上山,用散文筆法,描繪山中奇景,嶙峋的怪石,變幻的光影,引出無限感慨;寫下山,以小說筆法,敘述奇人奇事,驚險的旅途,怪異的車夫,富有傳奇色彩。
③文中語言優美又不乏幽默風趣。馬克·吐溫是語言大師。即便課本是篇游記散文,其中也體現了他精美又不失幽默的語言風格。如“有些頂端尖峭……只能在分野處才得以偶見幾堆”一組句子,就運用了排比、比喻的修辭方法,生動形象地描寫出勃朗峰周圍山峰多樣的形狀;而所選的喻體都來自生活,以小喻大,不失幽默,能使讀者閱讀后產生輕松愉悅之感。
|